爱博手机登录
直接搜索 "光纤清障仪"
EN 英文版本网站
爱博手机登录

降解对硝基苯胺的混合培养微生物

来源:爱博手机登录    发布时间:2025-08-14 01:07:03

  摘要:通过富集培养,获得了降解对硝基苯胺的混合培养微生物。根据结果得出,对硝基苯胺降解速度和混合培养微生物生长对外加碳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培养液中添加10 g/L葡萄糖和10 g/L酵母粉,36 h内对硝基苯胺去除率可达97%以上,对硝基苯胺降解速率可达41 mg/Lh;当对硝基苯胺作为培养液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时,96 h内对硝基苯胺去除率为348%,降解速率为015 mg/Lh。

  硝基苯胺(NA)的3种异构体:邻硝基苯胺、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是印染、橡胶、制药、塑料和油漆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是染料工业的中间体。这3种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而摄入体内,使氧和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影响组织细胞供氧而造成内窒息,且被认为对人体有很强的致癌性[1]。苯胺类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我国把苯胺类化合物列入环境中的重点污染物,并制定最高容许排放浓度5 mg/L。

  此类化工废水治理较为困难,国内研究较少,至今为止绝大多数采用物理[2,3]、化学[4~6]的方法加以处理,但这一些方法处理费用偏高,操作要求较为严格,实际上难以推广运用,因而迫切地需要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费用相对低廉的处理方法。本研究以对硝基苯胺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富集培养某化工厂好氧处理池的污泥,获得了对该污染物降解效果较好的混合培养微生物,用该微生物作为降解菌源,对对硝基苯胺的生物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基础无机盐/TMS/YE培养液每1 L无机培养液中添加3 mL微量元素和1 g无菌酵母粉。

  (1)富集培养菌种驯化过程在30℃的恒温室中进行。首先取5 mL新鲜的活性污泥加入到盛有50 mL YPS培养液的250 mL锥形瓶中,在120 r/min 转速下,连续振荡培养24 h,然后从中取10%培养液转接到新鲜的YPS培养液中。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从中取5 mL作为接种菌液,加入到含20 mg/L对硝基苯胺的基础无机盐/TMS/YE培养液中,10 d左右培养液原黄颜色褪去。再取10 mL培养液转接到新鲜的含对硝基苯胺基础无机盐/TMS/YE培养液中,2 d后培养液黄颜色也褪去。把此种培养液作为降解试验的接种菌液,菌体的OD值大约1.2 左右,降解特性试验中菌体的接种量为10 mL。

  (2)纯培养从降解速率较高的富集培养物中取样,在含有对硝基苯胺平板上划线℃恒温室内培养数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把形成的耐受力强单菌落挑斜面保存(即为纯培养物)。

  pH值对硝基苯胺初始浓度为50 mg/L,调节混合培养液初始pH值,置于30℃恒温室振荡培养36 h后,以初始培养液为空白参比测定OD值以及对硝基苯胺去除率,确定混合培养微生物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

  外加碳源对硝基苯胺初始浓度约为50 mg/L、100 mg/L,pH值约为7.5,分别添加0、0.5、1.0 g/L葡萄糖条件下,探明微生物能否利用对硝基苯胺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以及不同葡萄糖量对微生物生长及对硝基苯胺去除率的影响。

  基质浓度对硝基苯胺初始浓度约为50 mg/L、100 mg/L、150 mg/L、200 mg/L,pH值约为7.5,间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培养液中对硝基苯胺浓度、pH及OD值的变化。通过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基质降解曲线等过程来分析该混合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对硝基苯胺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7],在最大吸收峰(max= 360 nm)测定其吸光度。混合液经9 000 r/min高速离心5 min,取上清液测定,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其浓度。若对硝基苯胺浓度超过10 mg/L均稀释后测定。

  菌体浓度OD值采用分光光度法,混合液充分摇匀后直接在波长=600 nm测定其吸光度。溶液的菌体浓度等于实际测定的OD值减去空白值(不接菌液)的OD值。

  混合培养微生物对硝基苯胺初始浓度约为50 mg/L,在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经30℃恒温振荡培养36 h后,其菌体浓度OD值和对硝基苯胺去除率关系。从图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微生物生长适应pH值范围较宽,在初始pH值为65~85条件下生长均较好。这与国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7~8]相吻合能降解硝基苯类化合物的Pseudomonas sp.、Comamonas testosteroni、Bacillas sp.、Acidovorax delafiedii菌属最适pH值为6.5~8.5,可以说pH值也是影响降解速率的重要因子。实验中发现,混合培养微生物初始pH值为3.2、3.7时,其菌体OD值均0.4,去除率也很低;pH值为3.7时去除率为19.5%,而pH值为3.2时几乎未见有降解。这说明该混合培养微生物中对硝基苯胺降解菌不适宜在较低的p

  值得注意是,当初始pH值大于8.5,甚至达到102时,混合液OD值还是比较高,均超过12,但对硝基苯胺去除率几乎为零。这是由于混合液中添加了10 g/L葡萄糖和10 g/L酵母膏的缘故。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提供了微生物生长的电子受体,促进了非对硝基苯胺降解菌的生长。

  不同碳量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对硝基苯胺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混合微生物能利用对硝基苯胺作为生长的唯一氮源,适量的外在碳源对微生物的生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混合液的菌体浓度随外在碳源(葡萄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混合液中不添加葡萄糖时,即对硝基苯胺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菌体浓度明显小于添加外在碳源的混合液,最终OD值只有0.05。

  对于不同底物浓度葡萄糖添加量对对硝基苯胺去除率的影响。当底物对硝基苯胺浓度为41 mg/L时,不添加外在碳源,96 h内去除率为34.7%。而添加0.5 g/L葡萄糖外在碳源,前24 h对硝基苯胺降解速率要快于添加1.0 g/L葡萄糖的培养液,24 h之后其降解速率要慢于后者,但最终去除率都能达到97%左右。从图4能够准确的看出,当底物对硝基苯胺浓度为83 mg/L左右时,葡萄糖的添加量越多,对硝基苯胺的降解速率越快,在24 h之后表现的更明显,最终的去除率分别为16.8%、722%和96.8%。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说明对硝基苯胺作为难降解有机物,并不是混合微生物新陈代谢理想的碳源。有研究表明[9],此种难降解化合物在被降解之前,往往需要利用一些简单的碳源。混合微生物利用初级碳源(葡萄糖)生长,并产生相应的诱导酶,从而使对硝基苯胺得到降解。

  不同底物浓度对对硝基苯胺去除率的影响。从图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对硝基苯胺降解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当底物浓度较低时(4303 mg/L),对硝基苯胺降解速率明显要高于其它底物浓度较高的培养液。然而当底物浓度增加到某些特定的程度(8303 mg/L)后,基于高浓度有机物毒性对酶的抑制作用,降解速率比较缓慢,降解速率也比较相近.

  混合培养对对硝基苯胺的去除率要明显高于纯培养。纯培养对对硝基苯胺的最高去除率只有0.07左右,比混合培养97%的去除率要小很多。有研究表明聚乙烯醇(PVA)的生物降解需要混合菌完成[9],一般是pseudomonas sp.和Alealigenes sp.或2株不同的pseudomonas sp.,它们之间靠一种共生关系来完成PVA的降解。Murray[10]对Bacteroides cellulosolvens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混合培养分解纤维素进行研究发现,前者分解纤维素为后者提供生长所需碳源,后者又可利用前者产生的有毒中间产物,消除对前者分解纤维素的反馈抑制。

  Mori[11]认为,Clostridium Thermohydrosulfurium YM3和mocellumYM4混合培养降解纤维素效果明显高于单菌培养,根本原因是2种菌互相提供了对方所需的生长因子。本实验的结果也可以证明,混合菌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要高于单一菌株,但混合菌株之间是以何种关系促成有机物的降解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通过富集培养某化工厂的活性污泥获得了降解对硝基苯胺的混合培养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硝基苯胺具有较高的降解速率41 mg/Lh。实验确定了该混合培养物的适宜生长条件:pH为68~85,温度为30℃左右。该混合培养物能利用对硝基苯胺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能源,但降解速率较慢。适量的外加碳源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对硝基苯胺的降解速率。混合培养微生物的降解速率要明显的高于纯培养的单一菌种,因此寻找高效好氧降解菌,仍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2张全兴等.树脂吸附法处理硝基苯胺和硝基氯苯生产废水的研究.化工环保,1997.6(17):323~326.

  3蒋明.氧化吸附法处理硝基苯胺生产废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6.28(3):315~319.

  4沈力人等.液膜法处理对硝基苯胺废水的研究.水处理技术,1997.23(1):45~49.

  5嵇雅颖,乌锡康等2+/Fe3+系统处理邻、对硝基苯胺废水.上海环境科学,1998.17(9):14~16.

Copyright © 2013-2022 sptlaser. 粤ICP备15008722号-3 | 法律声明 | 隐私条款

爱博手机登录

微信号:Removelaser
扫描微信二维码
了解更多信息
爱博手机登录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爱博手机登录微博图标 爱博手机登录平台facebook图标 爱博平台注册领英图标 爱博手机登录联系qq 爱博手机登录平台推特图标 爱博平台注册YouTube图标
Copyright © 2013-2022 sptlaser. 爱博手机登录
粤ICP备15008722号-3   法律声明 | 隐私条款